在传统中心化电商模式下,平台是品牌、商家与消费者交易及沟通的中心,对流量、交易数据及客户关系为强控制力。
随着电商社交化、内容化、去中心化的发展,平台对商家及消费者的强控制力开始逐渐下降,使品牌、商家与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并进行销售转化的效率更高、成本更低。
在流量获取到转化运营的过程中,私域流量的价值不断上升。
BATTK(百度、阿里/微博/小红书、腾讯/B站等、头条/抖音、快手)目前占据移动互联网7成江山。
其中,阿里和百度是搜索模式的代表,腾讯是社交模式的霸主,字节跳动是推荐模式的先行者,快手则兼具社交与推荐……
随着中心化平台的流量成本不断上涨,三类平台对流量的掌控力均已不同程度减弱。
特别是以阿里、京东为代表的中心化电商平台开始面临GMV增长放缓的现实。
于是中心化电商平台一方面开始通过技术合作、投资收购等方式向外部(微信、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等)获取流量;另一方面,则不断创新新产品新模式加强平台内品牌商家和用户粘性(微淘、有好货、哇哦视频、淘宝直播、品牌号、京东发现号、京东直播等)。
对平台而言,流量放缓使其进一步收紧了对流量的控制,促使更多流量聚集于头部企业,以及中长尾商家的出清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中小商家与私域流量的结合更为紧迫。
那么,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平台的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,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运营逻辑?
首先,要明确的是在流量充沛时,大量免费或者低价的公域流量可以转化成为品牌、商家的私域流量,商家的私域流量又沉淀在平台上、成为平台的公域流量。
但当流量红利衰退,平台对公域流量控制力和货币化诉求提升,公私域流量的矛盾加剧。
其次,私域并不是新概念,在社交没还没普及的时候,通讯录、电子邮件都是私域流量的表现。
随着微信、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出现,使私域流量的内涵进一步延展,对于品牌、商家而言,私域流量也意味着真正的用户资产沉淀。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 |